塞外观音岩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疑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壁垒,何如奉使汉风流。
天低台观三千里,雪近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壮,君恩回首几时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塞外观音岩》是明代诗人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作品的详细介绍:

这首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戚继光作为军事家、将领的雄才大略和深沉忧思,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以“塞外观音岩”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诗中“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描绘了边境战争结束后,人们回归安宁生活的欣喜场景,以及诗人渴望与高僧大德交流的心境。这种对比展现了战争对人性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诗歌中的“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一句,透露出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地位的反思。他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代名将唐肃宗和汉代名将班超的不同看法。他认为,唐肃宗虽然受到世人的敬仰,但其军事才能并不突出;而班超则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这一比较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英雄的评价标准,也反映了其个人的价值观。

诗歌中“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里,“天垂台观三千里”形象地描绘了天空下广阔的山川景色,而“雪染颠毛四十秋”则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这种对自然景观和岁月变迁的描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整首诗通过对“塞外观音岩”这一特定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既有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期望。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考,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点的描绘,更是一种对生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塞外观音岩》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