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
诗句原文: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
译文:
在北方边境,看到战争尘埃已落,我心中充满喜悦和安定。我曾在石洞中想象跟随观音大士修行,但现在更多的是为国家效力的忠诚与决心。
无法理解的是,那些接受了唐朝节度使封号的人,怎么能与我这样一心为国服务的汉通侯相比呢?
望着远方连绵不绝的山峦,仿佛天空之顶高耸入云,无边无际。而那被白雪覆盖的山顶,更显苍凉之美。
虽然短剑依然锋利,但内心的火焰却已经燃烧得更加炽烈。只有班超独自站在玉门关前,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忧愁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是戚继光在蓟州任职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于国家边疆的深深忧虑和对个人使命的坚定信念。首句“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描绘了战争结束后的宁静景象,以及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期待。接下来的两句转向国家大事,通过对比唐节度和汉通侯的地位,强调了作为军人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诗歌中的“天垂台观三千里”,形象地描绘了边疆辽阔的景色,同时也象征着国家的疆域广阔,需要更多的守卫者来守护。“短剑萧森心尚赤”,则反映了戚继光作为一名武将的刚毅性格。他虽身经百战,但内心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渴望为国家奉献一切。
最后两句“班超独倚玉门愁”,则是诗人个人的写照。班超是东汉名将,以其忠诚和英勇闻名。这里用班超的形象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在边疆寂寞环境中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又有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展现了一个爱国将领的复杂心境。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描绘,使得这首七言律诗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