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雨初歇,空林暑气迟。
连城逢白璧,并辔向清时。
兴傍骚坛远,才看宪府奇。
愿言各努力,绝代一相知。
【赏析】:
此诗为和徐使君夜止朝阳寺之作。徐令,名不详。
首二句写夜止朝阳寺时日暮雨歇的景象,“空林暑气迟”一句写空林之景。“连城逢白璧”,典出《战国策》中苏秦说六国纵约书:“今王言而莫听,终朝而莫见,百姓饥寒穷愁,而君敛赋于百姓,是以臣窃以为君非社稷之主也。”后以“连城璧”比喻贵重之物。“并辔向清时”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侯曰:‘不穀新造,未定于四方,得二国来助寡人,若之何其辞焉?’对曰:‘君若辱贶寡人,敢不重拜!”后用以形容彼此同行或同坐一席。“兴傍骚坛远,才看宪府奇”是说诗人在欣赏了夕阳的美景后,想到了屈原的《离骚》,又想到了李白、杜甫等大文豪的作品(宪府指御史台)。“骚坛”即《离骚》坛,此处代指屈原的《离骚》。“宪府”即御史台,唐称御史台为宪府。“远”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旷远。“才看宪府奇”一句,是说看到了御史台的奇景异事。这两句诗写出了夜止朝阳寺时诗人所见所思。“兴傍骚坛远,才看宪府奇”,是全诗的警策之语。一个“才”字,既写出了诗人对眼前所见所闻的惊喜,也写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末二句写赠别之意。“愿言各努力”是说希望两位朋友能共同努力。“绝代一相知”,是说只有像张九龄与李适之这样能相互理解的朋友才能成为知己。
这首诗作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当时诗人正处在官场生涯的早期阶段。诗人通过和徐姓友人夜止朝阳寺分韵赠答,抒发了对友人的理解与支持,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