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武开形胜,论文傍梵宫。
层阴三树合,复道一泉通。
环宇寒暄异,流觞左右同。
醉来谁意气,白眼弄青虹?
【译文】
校武开形胜之地,论文傍梵宫。
层阴三树合在一起,复道一水相通。
环宇寒暄有差异,流觞左右相同。
醉来谁意气,白眼弄青虹?
【注释】
四时馆:即四时殿。唐代玄宗所建。
校武开形胜:指在四时殿周围设置警卫。校,通“教”,指训练。
论(lùn)文傍梵宫:指在四时殿旁设讲坛。论,通“伦”,指讨论、谈论。
层阴三树合:指在四时殿堂周围栽植梧桐树,以遮阳光。层阴,层层荫蔽。
复道一泉通:指修建从堂上通往四时殿的复道。
环宇寒暄异:指天与地之间气温悬殊。
流觞(shāng):古代的一种风俗,把酒杯放在流水中让它漂流到岸上,让在座的人取酒饮用。
白眼:这里指白眼相向,比喻傲慢不逊。
弄青虹:指玩弄剑法,使青虹闪烁,表示威风凛凛。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75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所作。当时诗人正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东都洛阳。他游览了名胜古迹后,写下了此诗。全诗八句,前六句为第一层,写游览景物;最后两句为第二层,抒发感慨。
首联先写四时馆之形势。“校”字写出了四时馆周围的环境是雄壮威严的;“开”字则表现出四时馆四周的景色是美丽的。二句之中,“校”与“开”互见,“开”与“形胜”、“形胜”和“形胜”又互相衬托,突出了四时馆的雄伟气势。接着写四时馆之建筑。“傍”字写出了讲堂的位置;“傍”字也表现了讲堂的建筑风格。
颔联写四时馆四周的景色,是写景的精华所在。诗人抓住了四个典型景物,把它们联系起来写,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层阴三树合”,是说堂内树木参差排列,层层遮荫。“复道一泉通”,是说堂外有石阶环绕,泉水流淌。这两句诗把四时馆内外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其中。
颈联写四周的气候不同。“寒暄异”是说天气冷暖不一,“寒暄异”与“异”字互相照应,突出了四时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流觞左右同”,这是用典。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谢安侍儿据梧而眠,安使两婢扶起之,各率一黄头小儿欲取鸣琴弹奏。”此处化用其事,既表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熟悉,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尾联写自己的感受。诗人在游览四时馆时,不禁想起历史上的一些故事。他想起了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曾在这里隐居读书,后来被刘备请去辅佐自己,成就了一番功业。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感到十分感慨万分。尾联中的“谁意”,是反问词,意思是“是谁”。这里的“谁意”是指自己,而不是指别人。诗人在结尾处巧妙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相比较,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白眼弄青虹”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傲骨和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通过对四时馆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诗中的典故也给全诗增添了不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