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疑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壁垒,何如奉使汉风流。
天低台观三千里,雪近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壮,君恩回首几时酬?
塞外观音岩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壮,君恩回首几时酬?
注释:
- 《塞外观音岩·朔庭喜见战尘收》: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边境战争结束的景象,诗人看到战争尘埃已经散去,心中感慨万分。
- 《塞外观音岩》作者为明代诗人戚继光,其古诗全文如下: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壮,君恩回首几时酬?
- 《塞外观音岩》原文翻译及赏析,作者戚继光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天垂台 …
- 《塞外观音岩》: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感悟,以及他对国家忠诚的坚守。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边疆战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人也用诗歌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诗人在开篇就写道“朔庭喜见战尘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方边疆的战场已经结束战斗,战火已经平息。这里的“朔庭”指的是北方边疆,而“喜见”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接着,诗人又写到“石洞思从大士游”,这句话中的“大士”指的是观音菩萨,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敬仰。
诗人在后两句中,又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这里“唐节度”指的是唐朝时期的节度使,而“汉通侯”则是汉朝时期的通令,诗人通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身份来对比自己的角色,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忠诚的坚守。最后,诗人以“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作为结尾,这句话中的“台观”指的是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而“雪染颠毛四十秋”则形象地描述了边疆环境的恶劣。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战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