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童良仲归兰溪

尝读登科记,犹忆庚子年。
君名乃亚魁,众口争称传。
岂惟宗党重,亦为闾里贤。
授官得要地,尚尔客幽燕。
音书或间至,途路动逾千。
不谓兵革起,陵谷成变迁。
南北遂阻隔,相望各一天。
我思曷怏睹,心若摇旌悬。
君世居兰溪,我家浦水边。
相去固甚迩,鸡犬声相连。
胡为万里别,不啻参商然。
人生出处异,会晤实因缘。
去年朔方平,君挈家南还。
相逢逆旅中,把手话缠绵。
江城寒雨歇,泥淖穷巷偏。
促席竟及夕,剪烛夜忘眠。
或于风雪际,围炉拥青毡。
哦诗出险语,欲压石鼎联。
君才十倍丕,顾我何能先。
譬诸觕粝女,效颦愧妖妍。
又如低飞鸟,敛翮避鹰鹯。
此情胶漆投,此义金石坚。
还返仅半载,慰藉肯弃捐。
兴言久居此,浩然乡思牵。
今日既得请,促装买归船。
功名非吾事,身世图生全。
故山有敝庐,读书可终焉。
昔有钓游处,西郊及东阡。
邻翁纵谈谑,岁时罗酒筵。
非学高尚隐,实且脱忧煎。
闻之使我惊,我亦思林泉。
我生素狂瞽,窃禄徒备员。
几欲乞归养,日夕心乾乾。
念君挽莫留,告别一何遄。
探囊竟何有,怜剩三百钱。
沽酒劝君饮,为君写拳拳。
蒸雨急如洗,薰风爽微肩。
到家可计程,定及秋月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童良仲归兰溪》是明代诗人张孟兼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张孟兼,浙江浦江人,名丁,以字行。洪武初征为国子监学录,与修《洪武大典》,后任翰林院编修。他的文学才华在明初颇为知名,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着广泛的交流。
  1. 诗歌原文
    尝读登科记,犹忆庚子年。君名乃亚魁,众口争称传。岂惟宗党重,亦为闾里贤。授官得要地,尚尔客幽燕。音书或间至,途路动逾千。不谓兵革起,陵谷成变迁。南北遂阻隔,相望各一天。我思曷怏睹,心若摇旌悬。君世居兰溪,我家浦水边。相去固甚迩,鸡犬声相连。胡为万里别,不啻参商然。人生出处异,会晤实因缘。去年朔方平,君挈家南还。相逢逆旅中,把手话缠绵。江城寒雨歇,泥淖穷巷偏。促席竟及夕,剪烛夜忘眠。或于风雪际,围炉拥青毡。哦诗出险语,欲压石鼎联。君才十倍丕,顾我何能先。譬诸觕粝女,效颦愧妖妍。又如低飞鸟,敛翮避鹰鹯。此情胶漆投,此义金石坚。还返仅半载,慰藉肯弃捐。兴言久居此,浩然乡思牵。今日既得请,促装买归船。

  2. 诗歌内容分析

  • 情感抒发:诗歌开头通过回忆自己和友人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随后,描述了友人离开后的孤独感受,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重视。
  • 生活描写:诗歌中通过对友人家乡的描述,展现了友人的生活环境和人文氛围。这种生活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对友人家乡的直观印象。同时,这种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关心和关注。
  • 自然景观:诗歌中多次提及自然景观,如“江城”“泥淖”“风雪”等,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生动的色彩,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同时,这些自然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关心。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歌将个人的情感与客观的场景融为一体,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
  • 语言简洁明快:这首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每一个词语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 意象生动:这首诗歌中的意象都非常生动,如“江城”“泥淖”“风雪”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和鲜明。
  1. 文化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歌往往能够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精神面貌。
  • 地域特色:这首诗歌中提到了“兰溪”,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兰溪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等都在这首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这首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送童良仲归兰溪》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远方友人思念之情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友情和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珍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