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张穆之东溪草堂

垂杨环十亩,负郭水云乡。
蛤蟹分朝市,凫鹥放野塘。
沿溪秋潦长,满陌稻花香。
短棹桥西驻,穿林入草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张穆之东溪草堂》是梁宪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东溪草堂周围的自然风光,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梁宪,明朝时期的一位文人,擅长诗歌和绘画。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 诗歌原文:垂杨环十亩,负郭水云乡。蛤蟹分朝市,凫鹥放野塘。沿溪秋潦长,满陌稻花香。短棹桥西驻,穿林入草堂。

  3.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色的描述:诗中“垂杨环十亩”描述了周围树木的茂密与美丽,“水云乡”则形象地描绘出了东溪草堂周围的自然环境,充满了宁静与清新的气息。
  • 生活场景的描绘:“蛤蟹分朝市”反映了东溪草堂所在地区市场的热闹,而“凫鹥放野塘”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
  • 诗人的情感投射:从“短棹桥西驻”到“穿林入草堂”,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游历路线,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赞美。
  1.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在明末清初时期的生活环境有关。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许多文人选择归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平静。梁宪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文化意义:《过张穆之东溪草堂》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诗歌,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历史以及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过张穆之东溪草堂》不仅以其精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其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