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初高月未斜,五更清露净尘沙。
道边丛绕炉香立,多是耆人候翠华。
扈从巡边至宣府往还杂诗六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扈从巡边至宣府往还杂诗六首》是明代诗人杨士奇创作的七言绝句。《扈从巡边至宣府往还杂诗(六首)》不仅反映了杨士奇的文学成就,也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将详细展开这首诗:
诗歌原文
北斗初高月未斜,五更清露净尘沙。
道边丛绕炉香立,多是耆人候翠华。
居庸关中四十里,回冈复岭度萦纡。
石刻无人苔藓上,野花红绿自成蹊。诗歌解析
- 首句赏析:“北斗初高月未斜”,以天文现象开篇,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象。“月”与“翠华”相映,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 次句赏析:“五更清露净尘沙”,通过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氛围。这里的“清露”与“翠华”,“尘沙”与“月”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 第三句赏析:“道边丛绕炉香立”,描述了人们在路边烧香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皇帝的尊敬。这里的“炉香”、“清露”、“尘沙”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 第四句赏析:“多是耆人候翠华”,通过对耆人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皇帝的忠诚和敬仰之情。这里的“翠华”既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 第五句赏析:“居庸关中四十里”,具体描绘了宣府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居庸关”不仅是地理坐标,也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 第六句赏析:“石刻无人苔藓上,野花红绿自成蹊”,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里的“石刻”、“苔藓”、“野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 主题思想
- 通过对宣府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定的祝愿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这里的“翠华”既代表了皇帝,也代表了国家的繁荣和安宁。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清露”、“翠华”、“野花”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 通过对耆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忠诚和敬仰的情感。这里的“耆人”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扈从巡边至宣府往还杂诗六首》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也是对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