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伴乘秋兴,寻幽入洞天。
良缘应有定,旨趣别无传。
扫石犹堪坐,空山久待贤。
自惭僧老大,难说道真诠。
奉和籀书周大士十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籀书周大士十首”是唐代诗人王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以及其文学价值与影响,都是理解此诗不可或缺的部分。具体介绍如下:
- 创作背景:《奉和籀书周大士十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此诗作于唐高宗时期。诗中的“周大士”指的是周道士或周氏家族中的高僧,王勃通过诗歌来赞颂这位高僧的德行与修行。在唐代佛教盛行的背景下,此类诗歌往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作者信息: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他出身于太原王氏,但因父亲早逝,随母亲迁居至巴州。王勃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但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七岁。王勃的诗歌以五言律诗见长,其作品广泛涵盖了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等多种题材,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名篇。
- 文学价值与影响:《奉和籀书周大士十首》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研究唐代文化及宗教思想的重要文献。同时,王勃的其他作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也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可以看出《奉和籀书周大士十首》不仅在当时受到极高的评价,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勃通过对周大士的赞美,展示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体现了唐代社会对佛教文化的包容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