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谐录 · 贱售

上元姚三老赀甲闾右,尝买别墅,其中有池亭,假山皆太湖怪石。一日狂客王大痴来游,酌池上,酒酣,大痴曰:“翁费直几何?”曰:“费千金。”大痴曰:“二十年前,老夫曾觞咏于此,主人告我费且万金,翁何得之易邪?”三老曰:“我谋之久矣,其孙子无可奈何,只得贱售。”大痴曰:“翁当效刻石平泉,垂戒子孙,异时无可奈何,不宜贱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姚三老是三元地方的首富,曾购买一幢别墅,里面有池塘,有亭台,假山都是用奇石做成的。一天,王大痴进来游玩,在池上的亭子里喝酒,吃得高兴时,便问主人:“您买这幢别墅花了多少钱?”答道:“一千两银子。”王大痴说:“二十年前,我也曾在这儿喝酒吟诗,主人告诉我,买它花了一萬两银子,您怎么买得这样便宜?”姚三老说:“我为了买它,动了许多脑筋,费了许多口舌,他家孙子无可奈何只好贱卖给我。”王大痴笑道:“您可要吸取教训,在石碑上刻下诫辞,告诫子孙后代,将来无可奈何时,千万不要贱卖!”

介绍

《应谐录·贱售》是清代诗人张问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载于1837年(清嘉庆十二年)的《雪涛阁集》,全诗共四句。这首诗以讽刺和批判的态度,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贱售”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评。

在应谐录·贱售中,“贱售”的具体含义是:指将商品低价出售给他人或自己,而不愿接受对方的高价购买或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些物品。这种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和不公平的商业实践,因为它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并且可能对市场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张问陶在诗中通过对“贱售”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表达了他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以及他对于公平交易、消费者保护等原则的支持。这首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和个人立场。通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