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夏镇

舟发夏镇口,褰裳入荆棘。荒井与废墟,眷兹长叹息。
耆老从东来,自言南粤客。狗鼠纵横时,亲见为言悉。
天下货利渠,舟车相络绎。宝玉共锦绣,金银铜铁锡。
礼乐颇不知,风土事藻饰。安堵数百年,卒然遭盗贼。
红巾起南山,白挺乱山北。居民尽脆弱,又不避寇敌。
一朝下东来,凶悍过蛮貊。大车载糗粮,小车载金帛。
壮者逼使降,不从即遭磔。妇女与老弱,肝脑涂矛戟。
斩掠无孑遗,举火烈居宅。膏血相溯流,手足交撑藉。
贼去禽兽来,积尸恣所食。鸟雀争肝肠,豺狼噬胸腋。
白日断车马,暮夜啼魂魄。所亡幸免人,成群觅亲戚。
时见荷锄畚,号泣掩遗骼。肢体多不全,腐烂更难识。
或有埋一头,或有葬半额。亲骸未能得,呼天相踊躄。
有绳悬树死,无绳即触石。悲风动地来,腥臭遍阡陌。
日月惨无光,山川云气黑。同是覆载人,胡独罹祸厄。
君子听所由,皆由人不德。前年大饥馑,州县尽捐瘠。
此地独有秋,奈何弗珍惜。女妆无玫瑰,虽华心不怿。
男服非文绣,虽美体不适。肥牛与美酒,筵会无朝夕。
风俗变淫奢,罔有能启迪。天遣彘育人,址震又星鶂。
奈何弗悛修,非命毙锋镝。君子幸毋忘,以此训邻国。
天命无僭差,刍荛可采择。长揖谢耆老,归来泪沾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夏镇》是陈洪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陈洪绶,号子恭,又号老莲,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画家。《过夏镇》这首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陈洪绶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更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夏镇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从内容上看,《过夏镇》表达了诗人在夏镇游览时所见所感。诗中的“廿载谈经忆旧游”,表明诗人曾在此学习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司空勋业此乘舟”可能指的是当地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或官员。此外,“地近徐方多故垒,渠分禹迹总安流”这两句则勾勒出夏镇周边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背景。

从艺术手法来看,陈洪绶在《过夏镇》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如“人烟尚记河桥夜,渔火重经水国秋”描绘了夏镇夜晚的景象,渔火与河水交织成的秋夜画面令人感到宁静与温馨。同时,“不堪阅代成今古,花树西州涕未收”反映出历史的沧桑感以及对过往时代的感慨。

从历史文化意义来看,《过夏镇》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诗中提及的运河、行宫等元素,都为研究明代夏镇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清代宋思仁的诗句“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城凉”,不仅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景色,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过夏镇》不仅是明代文人陈洪绶创作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历史遗迹的描写,展示了明代夏镇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热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明代文化的绝佳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