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陆澄问:“安静时我觉得自己的某种思想很好,可是一旦碰到事情,就不能按那种思路去做了,这是什么缘故?”
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静心修养,而没有下克己功夫。如此,遇到事就会脚跟站不稳。人应该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九》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守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这部著作主要记录了王阳明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问答,以及他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思想和知识。其中,王阳明的思想观点、哲学理论、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深刻的阐述和阐述。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九》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道德的极致境界,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目标。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九》中还涉及到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