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四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生,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陆澄问:“当宁心静气时,可否称为‘未发之中’?”

先生说:“现在人的宁心,也只是为了静气。当他宁静时,也只是气息的宁静,不能妄称‘未发之中’。”

陆澄说:“未发就是中,宁静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只要是去人欲、存天理,就可称为功夫。静时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动时也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无论宁静与否。如果只一味依靠外在的平静,那么不仅会逐渐产生喜静厌动的毛病,还会有许多其他的毛病,只是潜伏着,终究不能根除,一遇到事情便会滋长。只要内心时刻依循天理,又怎会不平静呢;然而仅仅追求平静,却未必能够依循天理。”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的著作,是一部重要的哲学和思想著作。该书分为多个部分,其中“门人陆澄录 · 十四”指的是其中的第十篇,记录了王守仁的弟子之一——陆澄的思想和观点。

在“门人陆澄录 · 十四”中,陆澄提出了自己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其中包括对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心性修养等主题的探讨。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王守仁的思想以及他对于当时社会和人性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传习录》也是一部关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要著作,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品德的培养。通过对书中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四》是王守仁思想的珍贵文献,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未发之中,出自《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