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生,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译文
问:“当心静无杂念时,是否属于‘未发之中’?”
先生回答:“现代人存心,只是定于气。在安静时,也只是气静,不可以认为已经做到了‘未发之中’。”
问:“未即是中,不是也在寻找中功夫?”
先生说:“只要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功夫。无论静时还是动时都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与否。如果依靠宁静,不惟渐渐有富静厌动的弊端,其中许多病痛潜伏在其中,最终不能彻底除去,遇到事情仍然滋长。以循理为生,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未发之中”和“发而中节”(即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先生的回答强调了即使在平静的时刻,也不能认为已经完全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标准。他提出,无论是静是动,都应该不断地去除私欲(人欲),并保持对道德原则的遵循(天理)。这样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不应依赖于某种状态的持续性来达到目标,而应通过不断的行为实践来实现。
分析
- “未便是中”:这句话表明,仅仅在某个时刻或条件下达到内心的平和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未发之中”,因为真正的内心和谐需要长期的修炼和持续的修为。
- “莫亦是求中功夫”:这里的“莫”可以理解为不要,强调了追求内心平和并不是一个目的,而是实现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修行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来达到内心的纯净。
-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这句话强调了去除私欲和保持天理的重要性。私欲可能表现为任何形式的贪欲和欲望,而天理则代表着道德法则和宇宙的自然规律。通过去除这些负面因素,个体能够接近“未发之中”。
- “以循理为生,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这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注重实践和遵循道理的生活,另一种则是过分依赖宁静带来的舒适感。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前者可能忽视了实际行动的必要性,后者可能过于沉溺于安逸而忘记了内在的修养。
结论
这首诗传达了一个深刻的观念,即真正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和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实践来达到,而非依赖于某种特定状态的持续。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道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