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诗句释义
1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
- 孔子门下弟子的志向各不相同。有的希望参与国政(由),有的致力于礼仪和音乐(求),有的则专注于其他领域。这里提到的是孔子对学生们志向的看法。
- “及曾点来说,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 曾点的志向被描述为像玩耍一样轻松自在,似乎不涉及严肃的政治事务或复杂的礼仪。然而,孔子仍然赞许并允许他这样做,孔子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 “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
- “三子”指的是孔子的三位门徒,即由、求、公西赤。他们都有明确的志向,但孔子认为这会导致他们过于专注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如果一个人只关注政治,可能在政治上有才能,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就不如别人。
- “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
- 这里的“曾点这意思”指代的是曾点本人的志向或理想。他强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行事,不刻意追求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这与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呼应,即不过分偏激也不过分随波逐流。
- “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 曾点认为自己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人,不是简单的器皿(指没有个性和特长的人),而是能够独立行动且不受外界限制的人。他的这种态度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因为他展现了真正的才能和独特的视角。
译文
孔子询问门人,关于孔子门下不同弟子的志向。有些如由、求等人热衷于政事管理,而另一些如公西赤则专注于礼乐。对于曾点所展现的志向,孔子认为虽然看似轻率,但实际上是深谋远虑。孔子赞赏并允许他们的选择,因为他们各有所长,不同于世俗中那些空洞无实际内容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弟子的志向和行为,反映了孔子对教育与人格培养的重视。孔子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位置,不应盲目跟随他人或受限于固定模式。曾点的“不器”理念,即独立思考和行动,体现了孔子倡导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