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说:“诸位近来见面很少有疑问,这是为什么?人不下工夫,都满以为已知怎样做学问了,只要循着已知的方法去做就可以了。却不知道私欲日渐滋长,像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打扫就会又多一层。真正踏实用功,就能发现圣道是永无止境的,越探究越深奥,必须做到精通明白,无一丝一毫不透彻的境界才行。”
介绍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一本著作。这本书主要记录了王守仁在门徒陆澄等人的陪同下,进行讲学和讨论的场景。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心学理论:王守仁提出了“心即理,理即天”的心学理论,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与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真理的表现。他强调人的良知是先天具有的,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发扬。
认识论:王守仁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像古代儒家一样通过学习经典来获取知识。他主张通过直接感知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强调感性认知的重要性。
道德伦理:王守仁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善行的能力。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主张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
社会政治观:王守仁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反对暴政和压迫。他认为君主应该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的生活,使国家安定繁荣。
教育思想:王守仁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他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扎实的学识,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是一部关于心学的重要著作,它不仅反映了王守仁的思想观念,也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