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薛侃问:“专心于涵养的功夫而不关心学问上的讲论,而误把人欲当做天理,怎么办?”

先生说:“人应当知学讲求,求学讲论也只是涵养,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修身养性的志向尚不明确。”

薛侃问:“知学是什么?”

先生说:“且说说你是为何而学?学什么?”

薛侃说:“先生曾教导我们,学就是学‘存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体察认知天理,不过就是要使己心无私欲。”

先生说:“如此今后只需要去克制私欲就可以了,何愁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

薛侃说:“只是怕哪是私欲、哪是天理认不真切。”

先生说:“还是志向不真切。志向真切了,眼见耳闻都在理上,哪有认识不清的道理呢?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要借助外界求得。求学讲论也只是体察自己心所见,不必再去心外另找其他理。”

介绍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又称《传习录》,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是王阳明在晚年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教学实践记录下来的一部著作。

《传习录》共分为四卷,每卷都有不同的主题。其中,第二卷主要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其中也包括了门人薛侃(字侃)的记录。薛侃作为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这部作品中记录了一些关于心学思想的问题和思考。

《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了许多关于心学的重要概念,如“知行合一”、“良知”等。他认为,人的心即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人的行为则是对内心的体现。他强调,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提升。

《传习录》还记录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方法,如静坐、冥想、读书等等。这些都是王阳明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他的心学思想而提出的具体建议。

《传习录》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哲学文献,它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理解中国哲学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