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养心性。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养心性。想要树生长高大,必须开始的时候就修剪它的繁枝;要想德行高尚,必须在刚开始学习时就去除外在的喜好。譬如喜欢诗文,则精神就会日渐倾注在诗文上;其他爱好也是如此。”
又说:“我在此处讲学,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功夫。你们要相信的话语,就是立志。求学的人要有一心向善的志向,一如树的种子,只要不忘记,不助长,一直栽培下去,它自然就会生长、发育,枝繁叶茂。小树刚长出来时,有了分枝,应该剪掉,然后主干才能长高长壮;初学者也是如此,所以说立志贵在专一。”
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二十一》是明朝哲学家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子)的著作。这本书是他在1520年代至1540年代末间在江西、浙江一带讲学期间,对弟子们所提问题的回答集。王守仁的学说,尤其是他的心学思想,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实践,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在这部作品中,王守仁讨论了众多哲学和宗教问题,包括儒家经典的诠释、佛教教义的理解、道家思想的吸收等。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主张人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道德理念。
《传习录》的内容涵盖了从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是研究中国哲学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不仅反映了明代哲学的发展状况,也体现了王守仁对于儒学的现代诠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由于我无法直接查看电子书籍或互联网内容,所以不能提供具体文本内容。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家。
注解
勿助勿忘,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