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六
译文
先生说:“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道天理;圣人无所不能,只是能循天理。圣人的本体明白,因此事事都知道天理所在,循理去做而已。但也不是本体明白之后,那么天下的事物就都知道了,就都做得出来了。天下的事物,比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计其数,圣人即使在本体上明白了,但不可能一一尽知的。其实也没有必要一一尽知的,圣人也不追求了解这些;应当知道的,圣人自然会询问别人;例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朱熹先生引用伊和靖的话,说‘虽知亦问,敬谨之至’,这种观点不正确。圣人对于礼乐名物,不需要全都知道,然而他知道一个天理,就自然会知道很多规矩法度。不知道的马上问,这也正是天理礼仪所要求的。”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文献之一,由其弟子黄直记录。这部作品主要探讨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教化中的实践应用,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哲学价值。
这部文献详细记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修养。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中,黄直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王阳明如何教导弟子们如何将心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强调内心修养和外在行为的统一。
这部文献也涉及王阳明对于社会教化的看法。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去思考、去实践,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中,黄直记录了一些关于王阳明如何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案例,展示了他的社会教化观念。
这部文献还涉及到王阳明与其他学者的学术交流。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中,黄直记载了很多其他学者对王阳明心学的质疑和批评,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当时学术界的多元性,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是一部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宝贵资料,对于理解心学的历史发展、深化对其思想的理解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