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五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有人问:“读书就是为了修养我的本心,因此是必不可缺的。但是读的时候,未免有种为了科举考试的意思生出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

先生说:“只要良知是纯粹的,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牵绊,就是有一点牵绊,也比较容易发现并克除掉。例如读书时,良知发现死背的想法是不对的,就克去它;良知发现求速的想法是不对的,就克去它;良知发现有自夸好胜的想法是不对的,就克去它。如此一来,总是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与圣贤印证,就是一个纯乎天理的心。所以无论怎样去读书,都是修养本心罢了,怎么会成为心的牵绊呢?”

又问先生:“虽蒙老师开导,怎奈自己天资庸下,实在摆脱不掉科举功名的牵绊。我曾听说,人的穷困和通达都是由命运安排,天资聪颖的人,对科举等事情大概会不屑一顾。我为声名利禄所牵绊,甘心为了它而读书,只能独自苦恼。想摒除这个念头,又受制于双亲,不敢撂下,到底该怎么办?”

先生说:“把这类事情归怨于双亲的人真是太多了,说到底,还是他自己没有志向。志向立得正确,千事万事之于良知只是一事。读书作文,怎么会成为人的负担呢?不过是人累在得失上罢了!”先生因而感叹说:“良知的学问不明,不知因此耽误了多少英雄好汉!”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修易录五》是王阳明的弟子黄宗羲所记。黄宗羲是明朝末年的大学者、思想家,他对于王阳明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在这本笔记中,黄宗羲记录了他在拜访王阳明先生时的一些所见所闻,以及对王阳明思想的深刻感悟。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王阳明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交流,包括对经典哲学和道德伦理问题的探讨。王阳明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实践,主张通过内心自省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他的“知行合一”理论,即知识和行动必须紧密结合,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观点。

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修易录五》中,读者可以了解到王阳明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以及他如何鼓励他的学生们去实践这些理念。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人性、社会和政治的讨论,展现了王阳明思想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这本书不仅是对王阳明哲学的一种记录,也是对中国哲学传统的一种传承。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王阳明及其思想的机会,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注解

科目,指科举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