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六

问:“‘生之谓性’,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这也是指气说。”
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
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先生:“‘生之谓性’,我觉得告子说得很对,但孟子为什么要反对呢?”

先生说:“性固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告子的认识偏颇了,不懂得其中还有一个主宰处。如果知晓了还有一个主宰处,他的话也是对的。孟子也说:‘形色,天性也。’这也是针对气说的。”

先生又说:“一个人胡言乱语,任意乱行,都说这是依照我的心性而做的,这就是所谓的‘生之谓性’,但这样会产生过错。如果知晓了有一个主宰处,按照自我的良知上说出去、做出来,自然就会正确。可是良知也只是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身行,岂能自外得气,另外有一个东西去说、去做呢?因此程颐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也是性,性也是气,但惟有认准主宰处才行。”

介绍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六》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部著作,主要记录了他在南京与门人黄修易等人的对话和讨论。这部作品体现了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心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六》中,王守仁首先阐述了他的“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这种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六》还涉及到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他认为心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他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自我提升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六》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不仅反映了王守仁的思想观点,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注解

《孟子·尽心上》第三十八章:“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