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
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
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
曰:“睡时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十
译文
问先生“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句话怎么理解。
先生说:“良知原本就是知道昼夜的。”
又问先生:“当人熟睡时,良知也就没有知觉吧。”
先生说:“如果没有知觉,为什么一叫就应答呢?”
问先生:“良知若是常知的,怎么会有睡熟的时候呢?”
先生说:“夜晚都要休息,这是自然常理。夜里天地混沌,万物的形状和颜色都消失了,人的眼睛耳朵看不见听不到,七窍都歇息了,此时正是良知收敛凝聚的时刻。天拂晓,万物显现,人也能听到声音,看到形状、颜色,七窍的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正是良知妙用开始发生之时。由此可见,人心与天体原本是一体的,因此,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如今的人,夜晚不擅长休息,不是沉睡不醒,就是胡思乱想、噩梦连连。”
问先生:“睡觉时如何用功夫?”
先生说:“知道白天如何用功夫,也就知道夜晚如何用功夫。白天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里良知是收敛凝聚的,有梦就是先兆。”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二十》是王阳明的弟子黄宗羲所编录的一部记录了王阳明及其弟子们关于心学讨论的资料集。这本书共分二十篇,内容主要包括阳明心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本书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即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他还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内在的道德品质,只要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就能实现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这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心学的著名论述,如“四句教”、“知行合一论”、“致良知说”等,为后世研究王阳明及其心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二十》是研究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文献,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易经·系辞上》第四章:“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象传上·随卦》:“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孟子·尽心上》第十三章:“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