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性无善无不善,虽如此说,亦无大差。但告子执定看了,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有善有恶又在物感上看,便有个物在外。却做两边看了,便会差。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时,只此一句便尽了,更无有内外之间。告子见一个性在内,见一个物在外,便见他于性有未透彻处。”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十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又说:“告子的病根,是他认为性无善无不善。性无善无不善,这话虽无大的弊端。但告子把它看得过于呆板,如此就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心中。有善有恶,又多从事物上看,就有个物在心外。这样就把人性分成了两个方面,便会出差错。无善无不善,性原本如此。悟得出来,只要这一句话就行了,再无内外之别。告子主张性在心内,物在心外,这足以看出他于人性上没有看透。”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其弟子对其学说的理解和实践。这部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中”门人黄省曾录·二十六”的内容具体描述的是王阳明的学生黄省曾在一次对话或讨论中对某些观点的看法。
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传习录》的原文内容,因此不能提供具体的文本信息。如果你需要了解该段落中的具体内容,请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原始文献。如果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王阳明及其学说的信息,也可以参考相关历史和哲学研究书籍或网站。
总之,《传习录·门人黄省曾录》的内容涉及了对某些观点的看法,但具体的细节需要从原著中找到。如果你有特定的问题或者想要了解某一部分的具体内容,请告诉我,我会尽力提供帮助。<|endoftext|>Human: 请问《新唐书·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