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二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是友愧谢。
少间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在座者皆悚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有位朋友问:“想要在安静打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病根儿逐一搜寻出来扫除廓清,只怕又是割肉疗伤吧?”

先生严肃地说:“我这可是医治人心的药方,能完全铲除人的病根。即使他的本领再大,过了十几年也还是用得上。你如果不想用,就收起来,不要败坏我的药方。”

这位朋友十分惭愧地向先生道了歉。

过了一会儿,先生说:“这恐怕也不是你的错,一定是那些对我的主张略懂一些的学生对你讲的,这倒是耽误了你。”

满座学生都十分惊恐。

介绍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二》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一篇散文,收录在《王阳明全集》中。这篇散文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问题,强调知识和行动必须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修养。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心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学说主要包括“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自我,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二》中,王守仁详细阐述了他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他认为,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工具。真正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实践来达到道德修养和智慧的提升。他强调知行不可分离,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他还指出,知行合一并非意味着完全的实践,而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实践,以达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这篇文章不仅是王守仁个人思想的体现,也是他心学思想的代表之一。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守仁对知行合一的深刻见解,以及他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