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间,又有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先生旁顾曰:“我麈尾安在?”
一时在座者皆跃然。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有位朋友问,当功夫不真切时怎么办?
先生说:“学问的功夫,我曾一句话概括完了,现在怎么越说越远,连根基都着不了呢?”
回答说:“致良知是曾经听先生讲过,但没听明白。”
先生说:“既然你知道致良知,还有什么可讲明的?良知本身就是明白的,你踏实用功便是了,你不愿意用功,只在言语上说,越说越糊涂。”
朋友说:“我正是想让您讲明致良知的功夫。”
先生说:“这也需要你自己探求,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讲。以前有一位禅师,别人来问佛法,他只是把拂尘提起来。有一天,他的徒弟把拂尘藏了起来,想看看他还怎么回答。禅师找不到拂尘,只好空手做出提拂尘的样子。我这个良知就是启发人的拂尘,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提的?”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学生问先生致良知功夫的要点。
先生四下看了看说:“我的拂尘在哪儿?”
一时间,在座的人哄堂大笑。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其弟子和后学对其思想的理解与实践。其中,《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三》主要记录的是王阳明的学生黄省曾在某次对话中对他的学生朱元章说的一段话。
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心”的讨论,并强调了心的本体性,即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内心的善念)就是天理的表现,而人应该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来培养这种善良的心灵。黄省曾在此段对话中表达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支持。
这段话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致良知”,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提升的重要性,并且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完善的思想。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对于心灵、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