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间,又有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先生旁顾曰:“我麈尾安在?”
一时在座者皆跃然。
诗句释义
- “一友问功夫不切。”:一个友人询问关于修养(功夫)的问题,觉得不够深入。
-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王阳明回答,他已经用一句话概括了学问的真谛,为何今天反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对方回应说,虽然听到了“致良知”这个教导,但还需要进一步解释清楚。
-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王阳明指出,一旦明白了致良知,为什么还必须要讲明呢?因为良知本来就是清晰明了的,只要真正下功夫实践就可以了,如果不愿意努力实践,只是在口头上讨论就只会越来越糊涂。
-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提问者表示,他正是想要通过讲解来阐明致良知的重要性。
-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王阳明解释说,过去有个禅师在接待来访的弟子时,总是随手拿起拂尘(麈尾),有一天他的弟子悄悄将麈尾藏在别处,试图看看禅师会有什么新的方法。禅师找不到麈尾后,只好空手而归。王阳明以此比喻自己的良知就像禅师用来指导行动的工具——麈尾,如果没有了良知,那么一切指导和帮助都失去了意义。
- “少间,又有一友请问功夫切要。”:不久之后,另一位友人也来寻求更深入的修养方法。
- “先生旁顾曰:‘我麈尾安在?’”:王阳明转向那位朋友问道,我的麈尾在哪里?
- “一时在座者皆跃然。”:在座的其他人听到这话后,立刻感到振奋并激动起来。
译文
一位朋友询问如何进行真正的修养或功夫。王阳明回答说:我已经用一句话解释了学问的真正含义,但为何你们还是感觉不到其中的关键所在?如果你们真心想要了解这一点,那就应该自己去寻找答案。至于如何去理解良知,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真正地去做那些你认为对的事情,不去在意言语上的华丽,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它。
王阳明以一个禅师的例子来说明:当有人问法时,禅师只是轻轻地提起拂尘;然而一天,他的徒弟却偷偷藏起了拂尘。禅师找不到拂尘后就空手而去。王阳明借此说明:良知就是我们用来引导行为的“拂尘”,没有良知的话,所有的教导和帮助都将失去意义。
一位朋友提出了更为深入的修行问题。王阳明问他:我的拂尘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其他在座的人感到兴奋并活跃起来。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真正的修养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形式和言语表达,而在于内心的实践和真实行动。王阳明通过使用禅宗比喻和生动的故事来强调这一点,使道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这首诗反映了阳明心学中对于个人主动性和内在力量的重视,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力量去实现真理和改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