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省曾录

三十

译文:

又说:“眼睛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色彩作为眼睛的形体;耳朵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声音作为耳朵的形体;鼻子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气息作为鼻子的形体;嘴巴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味道作为嘴巴的形体;心灵没有固定的形体,将天地万物感应的是非作为心灵的形体。”

注释:

  1.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他讲学的笔记,共分为四卷。
  2. 又曰:这里指的是王阳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3. 目无体:眼睛没有固定的形体,即眼睛可以看任何东西,不受物体本身形状的限制。
  4. 以万物之色为体:将万物的色彩作为眼睛的形体,即眼睛可以看万物的颜色。
  5. 耳无体:耳朵没有固定的形体,即耳朵可以听万物的声音,不受声音本身性质的影响。
  6. 以万物之声为体:将万物的声音作为耳朵的形体,即耳朵可以听万物的声音。
  7. 鼻无体:鼻子没有固定的形体,即鼻子可以闻万物的气息,不受气息本身性质的影响。
  8. 以万物之臭为体:将万物的气息作为鼻子的形体,即鼻子可以闻万物的气息。
  9. 口无体:嘴巴没有固定的形体,即嘴巴可以尝万物的味道,不受味道本身性质的影响。
  10. 以万物之味为体:将万物的味道作为嘴巴的形体,即嘴巴可以尝万物的味道。
  11. 心无体:心灵的形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即心灵可以感受天地万物的感应和是非。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对“心学”的一种表述,他强调心灵不受固定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地感受和感知万物。他认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都是心灵的延伸,都可以感知外界的事物,而心灵的形体则不受任何限制。这种观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