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省曾录
三十
译文:
又说:“眼睛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色彩作为眼睛的形体;耳朵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声音作为耳朵的形体;鼻子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气息作为鼻子的形体;嘴巴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味道作为嘴巴的形体;心灵没有固定的形体,将天地万物感应的是非作为心灵的形体。”
注释:
-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他讲学的笔记,共分为四卷。
- 又曰:这里指的是王阳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 目无体:眼睛没有固定的形体,即眼睛可以看任何东西,不受物体本身形状的限制。
- 以万物之色为体:将万物的色彩作为眼睛的形体,即眼睛可以看万物的颜色。
- 耳无体:耳朵没有固定的形体,即耳朵可以听万物的声音,不受声音本身性质的影响。
- 以万物之声为体:将万物的声音作为耳朵的形体,即耳朵可以听万物的声音。
- 鼻无体:鼻子没有固定的形体,即鼻子可以闻万物的气息,不受气息本身性质的影响。
- 以万物之臭为体:将万物的气息作为鼻子的形体,即鼻子可以闻万物的气息。
- 口无体:嘴巴没有固定的形体,即嘴巴可以尝万物的味道,不受味道本身性质的影响。
- 以万物之味为体:将万物的味道作为嘴巴的形体,即嘴巴可以尝万物的味道。
- 心无体:心灵的形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即心灵可以感受天地万物的感应和是非。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对“心学”的一种表述,他强调心灵不受固定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地感受和感知万物。他认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都是心灵的延伸,都可以感知外界的事物,而心灵的形体则不受任何限制。这种观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