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四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就“至诚前知”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诚是实理,就是良知。实理的流畅运行就是神,它的初始萌动就是几。具备诚、神、几的人叫圣人。圣人对预知不怎么重现;祸福降临,圣人也在所难免,圣人只知晓契机,善于应付各种变化而已。良知不分前后,只要看出现在的契机,就能一了百了。如果存个前知的心,那就是私心,就是想要趋利避害。邵子非常看重前知,就是因为他那趋利避害的私心没有涤除干净。”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四》是王阳明的书信集,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给门徒们的信,第二部分是写给门徒的信,第三部分是写给门徒的信。这些信件中,王阳明表达了他对于学问、道德、政治等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记录了他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变化。

在这封信中,王阳明谈到了他对于“致良知”的理解。他认为,“致良知”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即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使内心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良知状态。他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王阳明还谈到了他对于政治的见解。他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而不是仅仅追求权力和地位。他强调了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到“仁政”,即用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为人民谋福利。他批评了一些统治者的自私行为,认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需求。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四》是王阳明关于学问、道德、政治等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和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注解

至诚前知,出自《中庸》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周敦颐《通书》:“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几,预兆、细微的迹象。

邵子,指邵雍,其以为人能前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