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果部 · 蜀椒

释名
巴椒、汉椒、川椒、南椒、点椒。
气味
椒红:辛、温、有毒。
椒目:苦、寒、无毒。
主治
椒目:
水气肿满。用椒目炒捣成膏,每服一匙,酒送下。
崩中带上。用椒目炒过、碾细,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眼生黑花,年久不治。用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汤送下。椒红:
元气伤损,目暗耳聋。有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晒干捣取椒红一斤,另用生地黄捣出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做丸了,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腹,温酒送下。
腹内虚冷。用生椒(去掉不开口的颗粒)四十粒,浸浆水中一宿,空心服,水送上。久服暖脏腑,黑发明目。
寒湿脚气。用川椒二、三升,装薄布囊中,每天在囊上踏脚,有效。
疮肿作痛。用生椒末、釜下土、荞麦粉,等分为末,调醋敷涂。
手足皲痛。用椒四合,水煮,去渣,浸泡皲痛处,约过半餐饭时间,让痛处出水干燥。待一会,再次浸泡,等痛处出水干燥后,涂上猪、羊脑髓,很见效。
漆疮作痒。用川椒煎汤冼。又方:凡经过正在涂漆的地方,嚼川椒涂鼻上,则不生漆疮。
久冷不痢(或不痢,只是腰腹冷)。用川椒三程式,在醋中浸一夜,取出,用一升和曲三升拌作粥吃。三闪愈。
风虫牙痛。用川椒红末,调水和白面做成录取子,如皂荚了在,烧热咬在患处,同次可愈。一方:花椒四钱牙皂五十个、醋一碗,煎汁漱口。
痔漏脱肛。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钱,凉水送下,三、五次即收。
肾风囊痒。用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甚效。
附方
椒有小毒,不宜多吃,但日服少量,有益无害,而且轻身延年。住在湿气重的地方,每日早上吞服七、八粒,永无蛔虫寄生及寒湿痹痛等症。这是命门气分的要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由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而成,成书于1593年。这部著作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已知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产物,并对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进行了分类整理。

在《本草纲目》中,“果部”部分收录了大量的水果类药物信息。其中,《本草纲目·果部·蜀椒》一节,详细描述了“蜀椒”的来源及其药用价值。蜀椒是一种辣椒科植物的果实,在中国西南地区广泛种植和使用。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它对于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中国的自然产物分类系统也具有开创性意义。这部作品至今仍被许多国家的学者所引用和参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