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黄蘖。根名檀(俗作黄柏)。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男女诸虚(如小便淋漓,遗精白浊等症)。用黄蘖(去皮,切细)二斤、熟糯米一升,在童便中九浸九晒,再蒸过晒干,研为末,加酒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温酒送下。
痔漏下血。用黄蘖皮(刮净)一斤,分作四份:三份分别用酒、醋、童便各浸七天,洗、晒后焙干;另一份生炒成黑色。四份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久服可以除根。此方名“蘖皮丸”。
赤白浊。用黄蘖皮(刮净)一斤,分作四份,分别在酒、蜜、人乳、淘糯米水中浸透,炙干,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此方名“百补丸”。
下血数升。用黄蘖一两,去皮,以鸡蛋白涂炙为末,加水调成丸子,如绿豆豆大。每服七丸,温水送下。此方甸“金虎丸”。
小儿热泻。用黄蘖削皮,焙为末,加米汤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送下。
赤白浊及构泄精肖。用黄蘖(炒)、真蛤粉各一斤,共研为末,每服一百丸,空心服,温酒送下。又方:再加知母(炒)、牡蛎粉(煅)、山药(炒)等分为末,调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八十丸,盐汤送下。
积热梦遗(心神恍惚,膈中有热)。用黄蘖末一两、片脑一钱,加炼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麦门冬汤送上。
消渴,食多,尿多。用黄蘖一斤,加水一升,煮开几次,渴即饮用。如此数日,可见效果。
热极呕血。用黄蘖蜜涂炙干,研为末,麦门冬汤调服二钱。
眼目昏暗。每天清晨含黄蘖一片,吐唾液洗眼,坚持,不停,保无目疾。
口舌生疮。用黄蘖放口内含噙。又方:蜜渍黄蘖,取滇汁含噙,吐涎。又方:蜜炙黄蘖、青黛各一分,研为末,加生龙脑少许,敷患处。又方:用黄蘖、细辛、等分为末;或黄蘖、干姜,等分为末,敷患处。
鼻中生疮。用黄蘖、槟榔,共研为末,调猪油涂搽。
唇疮痛痒。用黄蘖研末,调蔷薇根汁涂搽。
鬈毛毒疮(生头中,初时如葡萄,
本草纲目 · 木部 · 蘖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共五十二卷,记载了三千六百多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等信息,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功效和使用方法。这部作品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献。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典,更是一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著作,它在生物学、化学等领域也有重要贡献。李时珍通过实地考察、采集标本和查阅历代医籍等方法收集资料,并结合现代植物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后世药物研究的重要参考。
《本草纲目》的出版对医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药用资源,也为后来的西医药学奠定了基础。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或被现代科学证实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