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同孙孟朴

溪上几丛绿,多从新雨生。
足于清水濯,路在落花行。
奇石即思拜,好山不辨名。
柳条莫尽折,借与倦啼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溪上同孙孟朴’是一首由元代赵孟頫创作并题名的古诗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1. 诗歌内容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溪上几丛绿”开篇即展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随后通过“多从新雨生”,将读者引入到一场春雨过后的景致中,体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 情感表达:诗人在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后,又转入内心的感受,如“足于清水濯”,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而“路在落花行”则暗示了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念。
  • 哲理思考:通过“奇石即思拜”与“好山不辨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表面的华丽与显赫,而在于内在的修养和感悟。
  • 生活情趣:最后两句“柳条莫尽折,借与倦啼莺”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生物的亲近感。这里的“倦啼莺”不仅指疲倦的黄莺,也象征着生活中的疲惫和无奈,而诗人愿意借给它们栖息的地方,显示了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1. 作者生平
  • 赵孟頫的艺术成就:赵孟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尤其擅长楷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誉为“文宗书法第一人”。
  • 赵孟頫的政治生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成为其顾问。这段经历不仅使他得以施展才华,也使他的思想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
  1. 作品风格
  • 抒情写景:赵孟頫的诗作往往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特别是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既注重形象的刻画,又注重情感的传达。这种抒情与写景相结合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意境营造:在《溪上》这首诗中,赵孟頫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意境。诗中的“奇石即思拜”和“好山不辨名”等句子,都富有深厚的象征意味,使读者能够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感受到更为深远的意蕴。

赵孟頫的《溪上》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