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招宝山和刘给事

登高一望转迷茫,烟水浮空帝泽长。
海外有珠时入贡,人间无土不尊王。
千艘虎士横戈戟,万国葵心奏越裳。
传与东夷休剖腹,天兵直欲净扶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招宝山和刘给事》是明代诗人孙宏轼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姓名与生平:孙宏轼,号槐溪,明四川资县人。他以进士出身,曾历任浙江海道副使等职。作为一位官员,他的仕途中既有才华又有政绩。
  • 诗歌创作:孙宏轼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及思想情感。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游招宝山和刘给事》的原文如下:“海上孤峰喜共梯,相将一路水云迷。紫霄红日波间涌,碧树青烟天际齐。石壁千年雄宝障,桃源何处问仙溪。清时自有柔夷策,烽火无劳事鼓鼙。”
  • 语言特点:此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句式整齐而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现了明代诗歌的语言风格与技巧。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描绘了海上的孤峰、云雾缭绕的道路、波涛中的红日与碧绿的树木,以及高耸的石壁和传说中的桃源,这些元素共同构建出一个梦幻般的仙境景象。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对和平年代的向往。诗中的“清时自有柔夷策”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治理国家有方,能够安抚边境的期待。

了解《游招宝山和刘给事》的写作背景、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不仅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促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游招宝山和刘给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和文化长卷。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还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通过阅读和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