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携书剑过山丹,拂面风来送晓寒。
流水带冰穿断岸,游尘随马上征鞍。
绝怜塞外从军苦,始信人间行路难。
况值仲冬天气好,归鞭指日望长安。
过山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山丹》是诗人杨旦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间行路难的深切感慨。下面将深入探索这部作品:
作者简介:《过山丹》的作者杨旦是一位明朝时期的诗人,字晋叔,号偶庵,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他的生平事迹在《明史》等史书中有记载,他曾是弘治中的进士,历任太常卿等职务,并在嘉靖初年迁任南京吏部尚书。尽管他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但其政治生涯中也不乏挫折,如因忤逆权臣刘瑾而遭到贬谪,最终得以平反,并官至户部侍郎。
诗歌原文与鉴赏:《过山丹》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壮志与辛劳的画面。诗中提到:“笑携书剑过山丹,拂面风来送晓寒。流水带冰穿断岸,游尘随马上征鞍。”这些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行走于边塞的旅途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其内心的坚定与不屈。
创作背景:《过山丹》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位经历过官场沉浮的文人,杨旦很可能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身体会到了塞外从军的苦楚与艰难。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是对那个时代边疆军人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同情。
主题思想:《过山丹》的主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通过对塞外从军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艰辛的同情。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了人生路途的不易与挑战,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过山丹》不仅是杨旦个人情感与经历的抒发,更是明代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人对于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