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荒山,无名亦无数。
于民弗宜耕,于官弗宜赋。
不生灵芝草,不产松桂树。
崎岖复崎岖,总是不平路。
昔谓山可爱,今知山可恶。
何时双眼开,得见无山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江南多荒山,无名亦无数。
于民弗宜耕,于官弗宜赋。
不生灵芝草,不产松桂树。
崎岖复崎岖,总是不平路。
昔谓山可爱,今知山可恶。
何时双眼开,得见无山处。
《江南多荒山》是明代诗人董纪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董纪,明朝松江府上海人,字良史,改字述夫。工诗,曾中举贤良方正,但因故引疾归隐,筑西郊草堂以居。其诗作风格独特,善于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江南多荒山》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董纪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他对江南地区的观察有关。江南地区曾经是农业发达地区,但在这首诗中,它被描述为“无名亦无数”,意味着这片区域虽然拥有肥沃的土地,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变得荒凉,无法耕种,也不宜于官员征收赋税。这反映了董纪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
诗句原文及注释:《江南多荒山》的诗句原文如下:“江南多荒山,无名亦无数。于民弗宜耕,于官弗宜赋。”这些诗句简洁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江南荒山的看法,既无名又无数,既不适合普通民众耕种,也不适合政府征税。
《江南多荒山》不仅是董纪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现实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董纪诗歌的风采,还能够深入理解江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