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草篇

春光一夜到皇都,细草茸茸茁九衢。
绿作酒茵花底布,青为舞席树边铺。
才发园林又篱落,已遍郊墟及城郭。
微寒微暖日融融,不雨不晴烟漠漠。
别有轻风拂面来,似教着意一时栽。
初生墙角那输柳,渐长阶前不辨苔。
初生渐长春无赖,颜色虽同异根蒂。
已效虞兮号美人,还随郑氏名书带。
从他曲径与平堤,百里春城一望齐。
衬将乳燕呢喃舌,染向名驹蹀躞蹄。
长长短短纷如许,何处冶游无笑语。
醉时枕藉任王孙,斗处追寻怜士女。
水边林下偶潜窥,正在名园逐队嬉。
罗袖低笼藏不见,翠钿轻落隐难知。
风来枝叶交相亚,亦有幽花自开谢。
根软偏宜蹴鞠场,茎柔不耐秋千架。
别生一种深宫里,宫树宫云贵相比。
内庭尝映小娥裙,驰道曾承至尊履。
更有春期暗里潜,和泥印出凤鞋尖。
行云祇恐朝将化,多露宁愁夜欲沾。
一春将尽封姨恶,草头红日浑如错。
已当二月三月馀,渐见桃花李花落。
落花无数随泥淖,时过难于草相较。
蝶翅初依帘幕间,蛙声偏向池塘闹。
长夏犹然好时节,一到凉天有分别。
才经秋雨便离披,更入秋风易销折。
秋雨秋风打复吹,秋风萧索一庭悲。
江州司马衫都湿,金谷姬人发乍披。
轻云蔽天寒意动,遂有微霜忍相送。
泥深张径昼无人,水落谢池宵不梦。
道傍篱下总葳蕤,欲直还欹力不支。
恍类名花初睡后,祇疑弱柳乍眠时。
如绵似雪苔相衬,半死全枯有谁认。
飒飒无缘入纤手,萧萧只合随衰鬓。
背霜几种人留得,憔悴无过迟顷刻。
腐时不若化流萤,死后可怜同促织。
纷纷傍岸复临流,客到寒郊不肯留。
拾翠已忘前度乐,踏青谁记昔时游。
远目何堪立高垄,但有枯荄目前壅。
青处难寻学士湖,白边错认明妃冢。
此时豪华游猎客,蹂躏何曾少怜惜。
犬鹰空说有精神,狐兔自然无窟宅。
莫怪山童不管取,天心摧折人无主。
鸟从雪下啄还悲,犊过霜前啮尤苦。
北风射人寒益峭,漫向空原恋残照。
斧斤但许给山樵,烟火只堪供野烧。
独有天涯作羁旅,几回欲削还延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安秋草篇》是明朝王留的作品,它描绘了秋天长安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繁华落尽、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长安秋草篇(小引)》的创作年代不详,但根据文中描述的“已伤飒飒三秋”,可以推断作品创作于明朝末年或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长安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故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2. 文学形式与内容:王留在文中采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比喻,如“绿作酒茵花底布,青为舞席树边铺”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长安城中秋草的景象。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作品中还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批判,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无奈与悲伤。
  3. 文学价值与影响: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长安秋草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通过对长安城秋天景象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尽管作品本身可能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仍值得后人研究和欣赏。

《长安秋草篇》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个人感悟,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长安秋草篇》以其独有的文学魅力,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