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杂咏其三

傀儡堆云连碧落,崦嵫衔日带寒烟。
微闻香气来糖廍,屡见青葱度蔗田。
翠竹丛中村犬吠,白沙池上水牛眠。
三年海国巡民社,可是皇仁已遍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北行杂咏其三》是清朝文学家范咸创作的作品,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态,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范咸(1735年-1806年),字贞吉,号九池,清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官至御史,曾巡视台湾。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其作品在艺术与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一望青葱十里遥,蔗田长是长春苗。穷冬不更愁无雨,祇恨难过铁线桥。

  2. 内容解析

  • 意象分析:《北行杂咏其三》中,范咸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望青葱十里遥”描绘了甘蔗田的广阔与生机盎然,“蔗田长是长春苗”则突出了甘蔗生长的自然规律和生命力。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
  • 情感表达:范咸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穷冬不更愁无雨”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而“祇恨难过铁线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中某些困难或挑战的感慨。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1. 历史背景
  • 清朝时期:该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范咸作为当时的重要文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风貌。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范咸在《北行杂咏其三》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简洁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
  • 意象丰富:诗中的自然意象生动而鲜明,如“铁线桥”不仅是一座桥的名字,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代表了生活中的艰难险阻。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范咸的《北行杂咏其三》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研究清朝文学特别是地域文学的重要文献。
  • 社会意义: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

《北行杂咏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人文情怀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范咸的这首诗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