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水秦山接混茫,遥看四野静边防。
层云旅雁横秋月,断岭孤猿叫夜霜。
百里荆榛边戍尽,十年戎马塞城荒。
残郊败垒无人迹,磷火荧荧散北邙。
平凉有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平凉有感》是清代诗人卞三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哀叹。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
《平凉有感》的原文如下:
泾水秦山接混茫,遥看四野静边防。
层云旅雁横秋月,断岭孤猿叫夜霜。
百里荆榛边戍尽,十年戎马塞城荒。
残郊败垒无人迹,磷火荧荧散北邙。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初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卞三元作为一位有志于国家治理的官员,在多次战争中见证了战争对人民和社会的巨大破坏。他通过对平凉地区边塞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创伤的深深哀伤。
诗中描述的景色和氛围十分凄凉。“泾水秦山接混茫,遥看四野静边防”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出了整个诗的主题——边疆的宁静与战争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层云旅雁横秋月,断岭孤猿叫夜霜”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比,通过秋天的景色和动物的行为,传达出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氛围。
“百里荆榛边戍尽,十年戎马塞城荒。”这两句表达了卞三元对边疆防御的失望。他认为长期的战争不仅使边塞荒芜,还使得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残郊败垒无人迹,磷火荧荧散北邙”则是对战争后果的具体描绘,展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以及人们因战争而消失的痕迹。
《平凉有感》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历史文献。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反映了战争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对于喜爱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了解清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领悟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