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石乘月登楼清啸

铜驼栖荆棘,豺虎纷蓟幽。
倚枕难复寐,振衣上戍楼。
明月一何朗,万里关山秋。
商气凄肝脾,欲默不能留。
遂为变徵声,客子增离忧。
胡马惨不嘶,辽雁惊别愁。
平阳十万卒,乘夜旌旆收。
奚事三寸舌,一说定五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越石乘月登楼清啸》是清代诗人王家枚创作的古风诗,描绘了刘越石登楼望月时的壮志豪情和深沉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者简介
  • 王家枚(字吉丞): 南菁书院的高才生,曾任内阁中书等职。他不仅工于词章、考据,还致力于乡邦文献的研究,并刊有重思斋丛书等作品。
  • 文学贡献:王家枚在科举废止后,曾纳赀官至内阁中书,尽管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但他的文学作品仍受到当时学术界的关注与赞赏。
  1. 诗歌原文
  • 铜驼栖荆棘,豺虎纷蓟幽:描绘了边关荒凉的景象,铜驼象征着昔日的繁华,而荆棘则代表当前的萧条。豺虎之语暗示了边疆的动荡不安。
  • 倚枕难复寐,振衣上戍楼:表达了诗人夜不能寐的苦闷,以及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 明月一何朗,万里关山秋:借明月来抒发对国家远大前程的忧虑及对战争的悲壮感受。
  1. 诗歌主题
  • 报国杀敌:《刘越石乘月登楼清啸》中的“遂为变徵声,客子增离忧”反映了诗人想要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壮志未酬:诗中的“奚事三寸舌,一说定五州”透露出诗人虽然怀揣着满腹经纶,但最终未能实现抱负,只能以诗寄情。
  1. 艺术特色
  • 情感丰富:诗中既有壮志凌云的豪情,也有壮士迟暮的无奈,展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层次。
  • 意象鲜明:如“明月”、“关山秋”等意象,不仅烘托了诗中的氛围,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历史人物:刘越石,即刘琨,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以其忠诚和英勇著称。
  • 时代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末期,这个时期中国历经战乱和社会变革,许多文人都在寻找抒发自己情感和理想的途径。
  1. 文化价值
  • 传承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资料。
  • 教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担当。

《刘越石乘月登楼清啸》不仅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古风诗歌,更是一篇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环境,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