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水帘洞

老人峰下路,乱瀑对清秋。
小憩云中树,遥看石上流。
风声传海峤,雨脚下循州。
从此扪萝去,青天倚二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水帘洞》是诗人王又旦创作的一首诗,该诗描绘了诗人在老人峰下路的景色,以及乱瀑对清秋、小憩云中树、遥看石上流等场景。《望水帘洞》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景观诗,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技巧。

从艺术形式来看,《望水帘洞》属于五言律诗。这种体裁要求作者在有限的八句诗内,通过严谨的结构,精准地表达情感和景象。而王又旦的这首诗正是遵循这一规则,通过对老人峰下路的自然景观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遐想。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以“望水帘洞”为线索,通过对老人峰下路的详细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欣赏。诗中的“乱瀑对清秋”、“小憩云中树”、“遥看石上流”等句子,都生动地捕捉了秋天的清冷和瀑布的激荡,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声音元素,如“风声传海峤”和“雨脚下循州”,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从主题思想上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的“从此扪萝去,青天倚二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境界的向往和期待。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隐逸”主题,即通过隐逸山林来寄托自己对于社会和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在写作背景方面,《望水帘洞》的创作背景同样不容忽视。作为清朝时期的诗人,王又旦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往往使他感到无奈和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山水田园作为心灵的慰藉,而《望水帘洞》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孕育而出的产物。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诗人试图摆脱外界的喧嚣和纷扰,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望水帘洞》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更因其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价值而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文献。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这首诗不仅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