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朝猎得一貉,换米一筥十日乐。
一貉可怜获一筥,百貉成裘知几许。
素丝细制光蒙戎,堆床照耀锦绣红。
王孙著来骑大马,霜飞雪下无寒风。
时易调移不称意,金毳纵横遭委弃。
朱门错刀如流泉,还忆山人始得年。
一貉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貉行》是清代诗人王又旦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山人朝猎时获得一只貉并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山人朝猎得一貉,换米一筥十日乐。
一貉可怜获一筥,百貉成裘知几许?
素丝细制光蒙戎,堆床照耀锦绣红。
王孙著来骑大马,霜飞雪下无寒风。
时易调移不称意,金毳纵横遭委弃。
朱门错刀如流泉,还忆山人始得年。诗歌背景:王又旦是清陕西合阳人,字幼华,号黄湄。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间任湖北潜江知县,履亩定赋,抑豪强。其工诗,兼综唐宋之长,卒于官,享年五十一岁,有《黄湄集》流传后世。
诗歌鉴赏:王又旦在《一貉行》中巧妙地运用了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对比,通过狩猎、交换等场景描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社会关系。诗中通过对貉的描述引出了对食物链和生态环境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
诗歌影响:《一貉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同时,该诗也启示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一貉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田园诗,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历史见证,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