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避乱舟中寄弟

野树鸣蝉咽未休,蓼花萍叶晚来秋。
干戈满眼惊残梦,风雨伤心逐去舟。
丧乱相依吾弟在,艰危无奈老亲忧。
更怜宿草青青冢,寒食新烟望里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子避乱舟中寄弟》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方琬的代表作品之一。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词的多个方面:

  1. 作者简介:方琬,字素如,号秋崖,清代诗人,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而闻名于世。方琬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是研究清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2. 诗词原文:《戊子避乱舟中寄弟》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对家人思念的诗歌。诗中的“野树鸣蝉咽未休,蓼花萍叶晚来秋”描绘了一幅秋日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乱世中亲情的珍视。
  3. 艺术特色: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述来隐喻现实生活和内心的感受。例如,“干戈满眼惊残梦,风雨伤心逐去舟”,通过战争的残酷和风雨的无情,传达出作者对国家动荡和社会不安的深深忧虑。其次,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音乐性,每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种语言的美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充满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4. 历史背景:创作这首作品的背景是在清朝末年的动乱时期。当时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方琬写下了这首反映其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作品,展现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5. 文化影响:《戊子避乱舟中寄弟》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欣赏,而且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后世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了研究清代文人心态、社会生活以及诗词艺术的重要文献。

《戊子避乱舟中寄弟》不仅是方琬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也能从中窥见那个动荡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