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沟粉黛砖砚诗

邹峄野火焚,会稽残字假。
不见秦代碑,犹见秦宫瓦。
萯阳云树暗,兰池烟草萋。
不见秦宫瓦,乃见秦沟泥。
沟泥亦非泥,洗妆渍粉泽。
脂红与黛翠,残香敛魂魄。
祖龙平六国,后宫罗婵娟。
永巷等阴隧,不见卅六年。
清渭涨腻流,远绕骊山路。
此砖何自得,应近骊山树。
建业印模糊,铁厓书妩媚。
何如青陵台,驳落苔花翠。
秦云不可见,秦月犹在空。
寂寂澄心堂,郁郁阿房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秦沟粉黛砖砚诗》是文静玉所作,这首诗通过对秦代遗址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隐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文学特征: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节选:邹峄野火焚,会稽残字假。不见秦代碑,犹见秦宫瓦。萯阳云树暗,兰池烟草萋。不见秦宫瓦,乃见秦沟泥。沟泥亦非泥,洗妆渍粉泽。脂红与黛翠,残香敛魂魄。祖龙平六国,后宫罗婵娟。永巷等阴隧,不见卅六年。
  • 翻译赏析:诗中的“邹峄野火焚”指的是秦朝时期的一场大火,而“会稽残字假”则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会稽山上的残余文字被销毁的情景。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同时“脂红与黛翠,残香敛魂魄”则形象地描述了历史遗迹的美感及其带给人们的精神慰藉。
  1. 文学手法与表现技巧
  • 象征与隐喻:诗中“不见秦代碑,犹见秦宫瓦”采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提及“秦代碑”来暗示历史的辉煌与消逝,同时“秦宫瓦”又让人联想到秦代宫殿的华丽与衰败。这种隐喻的使用加深了诗歌的历史感和哲理性。
  • 情景交融:诗中的景物描写如“萯阳云树暗,兰池烟草萋”,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诗歌在表达历史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较强的画面感。
  • 简洁有力的语言: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如“脂红与黛翠,残香敛魂魄”,用词精炼,既传达了丰富的意象,又易于读者理解和感受。
  1. 主题思想与深层含义
  • 历史的反思与启示:诗歌通过对古代遗址的描述,引发了对过去文明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文化保护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历史时,应当如何去传承和发展。
  • 文化的传承:诗中的“洗妆渍粉泽”和“残香敛魂魄”等描述,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这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1. 艺术特色与价值
  • 独特的艺术风格:文静玉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她的诗作通常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她善于利用自然景物作为隐喻,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深刻的历史感悟。
  • 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古代遗址的描述,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它提醒后人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尊重历史文化遗产。

《秦沟粉黛砖砚诗》是一首充满历史情怀与文化内涵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反思文化的独特视角。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