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外舅鹿城顾大宗伯

闽岭衣冠拥殿墀,偏安犹见汉威仪。
驱车海峤看传檄,拜表江关始出师。
万里弓刀空报主,一船棺椁仅从儿。
灵旗夜雨归何处,指点文山异代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外舅鹿城顾大宗伯》是明代诗人王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对亡故亲人的悼念,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感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明末清初,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在那个时期,国家分裂,各地纷纷割据,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 作者生平:王撰,字次仲,号南野,福建人,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这首《哭外舅鹿城顾大宗伯》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1. 诗歌主题
  • 哀悼亡亲:《哭外舅鹿城顾大宗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外舅的哀痛之情。通过描绘逝者生前的威仪与功绩,以及死后家人的悲痛场景,诗人展现了对亡者的缅怀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反映时代: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个体的哀悼,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诗中“闽岭衣冠拥殿墀”一句,暗示了当时闽南地区的文化和权力结构,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偏安一隅、无力统一的现状。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的“驱车海峤看传檄,拜表江关始出师”等句,通过对比战乱时期的紧张与和平时期的安详,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象征意象:如“一船棺椁仅从儿”中的棺椁象征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而“灵旗夜雨归何处”则表达了对英雄人物最终归宿的深切关怀。
  1. 文化意蕴
  • 家族荣耀:“驱车海峤看传檄,拜表江关始出师”反映了顾大宗伯作为一方之主的权威与责任,同时也体现了家族荣耀与个人担当的结合。
  • 历史记忆:《哭外舅鹿城顾大宗伯》通过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纪念,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前辈的敬仰,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的悲伤,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1. 文学价值
  • 诗歌形式:作为七言律诗,《哭外舅鹿城顾大宗伯》在格式上规整严谨,音韵和谐优美,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技巧。
  • 情感表达:此诗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不仅表达了对亡者的怀念,也透露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认识。

《哭外舅鹿城顾大宗伯》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哀歌,它是诗人对于历史、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与艺术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了解到明代诗人王撰的文学成就,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氛围和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