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净山气,袅袅风吹衣。
忽已蹑空曲,岩下秋鸿飞。
石缺响难聚,木长天下垂。
入深不知外,履旷忘所归。
冥蒙过萝壁,见月还疑非。
其下发钟磬,径转声依稀。
无心境屡得,探奇情靡违。
始悟澹泊趣,独倚山家扉。
游鸡笼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鸡笼山》是一首描写鸡笼山的诗作,由清代诗人袁绶所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鸡笼山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故事。
《游鸡笼山》描绘了鸡笼山的自然美景和文化背景。诗人通过对鸡笼山的细腻描述,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诗中不仅提到了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还强调了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一级森林公园的地位。这种描述不仅让读者对鸡笼山有了直观的认识,也反映了它在我国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
《游鸡笼山》中的诗句充满了对鸡笼山历史的回望。诗中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鸡笼山因形似鸡笼而得名的故事,这不仅仅是对鸡笼山地理形态的描述,更是对其深厚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赞颂。这种历史与自然的结合,使得鸡笼山不仅是一个观赏的地方,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人文历史的宝地。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游鸡笼山》作为一首诗作,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袁绶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这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游鸡笼山》不仅是一首描绘鸡笼山风景的诗歌,也是一首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美的佳作。通过对鸡笼山的赞美,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传递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这首诗对于理解鸡笼山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艺术价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喜爱文学和旅游的读者来说更是值得品读和传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