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 楼外

楼外夕阳牢落。倚损危栏一角。何处见天涯。碧山遮。
那似合欢双枕。解使潇湘路近。回梦惜馀欢。觑屏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昭君怨·楼外》是一首由王士禄创作的词,其内容主要表达了词人在夕阳下倚栏远望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士禄(1626—1673),字子底,一字西樵,山东新城(今属桓台)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顺治九年壬辰(1652)进士及第,曾担任过官吏部考功员外郎等职。尽管他的官职并不显赫,但他的诗作却广受赞誉,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1. 诗词原文
    楼外夕阳牢落。倚损危栏一角。何处见天涯。碧山遮。那似合欢双枕。解使潇湘路近。回梦惜馀欢。觑屏山。

  2. 诗词鉴赏

  • 意境与情感:此词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景色,通过“夕阳”和“碧山”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同时,词中也流露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远方的思念,尤其是“回梦惜馀欢”一句,更加凸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
  1. 写作背景
  • 此词创作于清朝初年,那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但文人的生活依旧充满了离愁别绪。王士禄作为一位仕途不顺的文官,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词。
  1. 文化影响
  • 《昭君怨·楼外》虽然是一首简短的小令,但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貌。此外,词中的意象丰富,如“合欢双枕”等,都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通过对《昭君怨·楼外》的详细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