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令寓亭竹

砌外一林竹。爱萧散、供幽独。闲窗拂戛,昼长卧听,音和笙筑。雨重风轻,姿韵看来难足。
露晞烟晓,受初日、开寒绿。夜深还又,月浮乱碧,宛然空谷。那得湖州,图取变态千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品令·寓亭竹》是王士禄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竹子在雨后风轻、露晞烟晓的幽静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界清新脱俗之美的赞美以及对闲逸生活态度的崇尚。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士禄,清代诗人,其作品以简洁明快的风格见长,擅长用词表达情感和自然景观。
  1. 诗词原文
    砌外一林竹。爱萧散供幽独。闲窗拂戛,昼长卧听,音和笙筑。雨重风轻,姿韵看来难足。露晞烟晓,受初日、开寒绿。夜深还又,月浮乱碧,宛然空谷。那得湖州,图取变态千幅。

  2. 诗意赏析

  • 环境描写:开头“砌外一林竹”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庭院环境,竹林位于院墙之外,增添了一份清幽。
  • 感官体验:“爱萧散供幽独”表现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因为竹子的萧瑟之态与内心的孤寂相契合。
  • 听觉与视觉:“闲窗拂戛,昼长卧听,音和笙筑”通过细致的听觉描写展示了竹声如笙乐般悦耳动听。同时,“露晞烟晓,受初日、开寒绿”则用早晨露水和阳光下竹子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 夜晚景色:“夜深还又,月浮乱碧,宛然空谷。”描述了夜晚月光洒在竹林中,如同在空谷中一般幽静而美丽。
  • 意境升华:“那得湖州,图取变态千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竹子形态多变、美不胜收的自然现象的赞叹,也暗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此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 思想内涵:诗人借对竹子的喜爱和描绘,反映了对高洁品格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 审美情趣:诗中通过对四季变换中竹子变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观,还传递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王士禄生活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频繁交流、文化繁荣的时代。
  • 社会环境:在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们普遍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 个人经历:王士禄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可能也对其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使他能够从内心深处抒发对自然的热爱。
  1. 文化影响
  • 诗词影响:此诗作为王士禄的代表作品,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清代以及后来的文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 教育意义:在传统教育中,这首诗常被选入教材,用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自然感悟。
  • 现代传承: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首古诗依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品令·寓亭竹》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赢得了古代文人的青睐,而且至今仍为世人所传诵。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