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居山

云居去地三千丈,缥缈真为云所居。
却讶峰头多畎浍,宛然天半一村墟。
栴檀况有神宗笔,贝叶曾分御府书。
僧老不知陵谷变,向人犹说旧皇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云居山》是清代方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人们常常聚焦于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深度,而《上云居山》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与自然景观体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氛围和文化特色。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方文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墨客的时代,他的创作往往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上云居山》作为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很可能是在他游历或生活于闽地时所作。
  • 地域特色:云居山位于福建省连江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方文的这首诗可能受到了云居山的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 艺术风格:方文擅长七言律诗,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这可能也体现在《上云居山》中,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 诗歌原文
  • 《上云居山》全诗如下:
云居去地三千丈,缥缈真为云所居。  
却讶峰头多畎浍,宛然天半一村墟。  
栴檀况有神宗笔,贝叶曾分御府书。  
僧老不知陵谷变,向人犹说旧皇舆。  
  • 这首诗通过描绘云居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同时,通过对佛教文化的引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
  1.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写:方文以“云居”二字开篇,描绘了云居山的高耸入云、宛如仙境的奇特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壮丽。
  • 历史文化内涵:诗中的“神宗笔”和“御府书”等词汇,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作品或文献记录,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 宗教信仰表达:最后两句“僧老不知陵谷变,向人犹说旧皇舆”,可能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执着和坚持,同时也反映出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1. 文化意义
  • 宗教文化传承:《上云居山》作为一首描写佛教文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佛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自然景观欣赏:这首诗通过对云居山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1. 旅游建议
  • 交通路线:游客可以选择乘坐公交或自驾前往云居山,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 游览时间:由于山上植被丰富,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和衣物,带上足够的水和食物,合理安排游览时间。
  • 注意事项:在游览过程中,请注意保护环境,不要随意破坏植物或乱丢垃圾,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上云居山》不仅展现了方文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和自然环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风景诗,更是一本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热爱自然、喜欢文学的朋友来说,读一读《上云居山》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