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上冢感怀

寒食携樽上墓庐,纸钱飘扬满郊墟。
松杉厌长春风外,邱垄犹残劫火馀。
地下先灵应责我,眼前诸弟转愁予。
宁知作客终无补,悔不渔樵老故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食上冢感怀》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方仁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扫墓时的心情和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寒食携樽上墓庐,纸钱飘飏满郊墟。松杉厌长春风外,邱垄犹残劫火馀。地下先灵应责我,眼前诸弟转愁予。宁知作客终无补,悔不渔樵老故居。

  2. 诗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扫墓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对先祖的敬仰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诗中的“寒食携樽上墓庐”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的尊重和怀念;而“纸钱飘飏满郊墟”则反映了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诗中“地下先灵应责我”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对先人的敬仰;“眼前诸弟转愁予”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节扫墓场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先祖的敬仰、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诗中的情感也深深打动了读者,引发了人们对生死、信仰、家庭等主题的思考。

  3. 诗歌形式: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七言律诗通常有固定的平仄格律,要求每一句的字数、声调、韵脚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形式使得诗歌更加严谨和富有节奏感。

  4. 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可能是出于对先祖的纪念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而创作的。《寒食上冢感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和文化传统。

《寒食上冢感怀》是一首充满感情色彩和深刻哲理的诗歌。它不仅仅是对清明节扫墓这一传统习俗的描写,更是对人生、死亡、家族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哲学和文化上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