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紫竹林禅院

丁东檐铎雨初晴,云磴盘空接太清。
破殿一门吞岭色,小亭终古走江声。
渔樵来往能行意,仙佛虚无易得名。
石上棋残人散后,隔林落日挂铜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紫竹林禅院》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清代诗人方正澍创作。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与时代背景:方正澍(约1670年—1725年),字子远,号石屏,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游紫竹林禅院》的创作时期属于清代康熙年间,这一历史背景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在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正澍的这首诗正是体现了他对于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独特见解。

  2. 诗歌原文与赏析:《游紫竹林禅院》全诗如下:
    丁东檐铎雨初晴,云磴盘空接太清。
    破殿一门吞岭色,小亭终古走江声。
    渔樵来往能行意,仙佛虚无易得名。
    石上棋残人散后,隔林落日挂铜钲。

这首诗描绘了紫竹林禅院的景色和气氛。诗的前四句“丁东檐铎雨初晴,云磴盘空接太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雨后初晴的紫竹林禅院,檐铎之声如同天籁之音,雨后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接着,“破殿一门吞岭色,小亭终古走江声”展现了紫竹林禅院的建筑特色和周围的江水声,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最后,“渔樵来往能行意,仙佛虚无易得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游紫竹林禅院》不仅仅是一首描述自然美景的诗歌,它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审美趣味以及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