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鬼篇

北人信奉狐,南人鬼亦重。
往往感微疾,亟遗女巫送。
女巫挟何术,登堂秘咒诵。
拈香点鬼籍,秩然按伯仲。
纸灰战屋隅,阴风泼窗洞。
胡语空恻恻,十人九怕恐。
铺设上下筵,鸡豚从丰供。
遂令道若僧,口腹欲愈纵。
明年未收谷,抽抵今年用。
乞巫暗消寝,剜肉不心痛。
夫受抱耒饥,妇受投杼冻。
一刻整家赀,冤抑无由讼。
习俗溺于迷,甘为邪人弄。
一棒打当头,或醒梦中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鬼篇》是一首清代的古风诗,由王季珠创作,主要表达了对当时迷信习俗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下面将深入探讨该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王季珠,字馨吾,清代文人,曾任职诸生,并有著作流传后世。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文思考,展现了作者深邃的社会洞察力和文学才华。王季珠在诗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受到陆放翁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
  • 创作时期:《送鬼篇》的创作时间尚不明确,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推测,它可能是在清朝中后期,即19世纪初期创作的。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逐渐凸显,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也日益增多,因此王季珠通过《送鬼篇》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1. 诗歌主题
  • 社会现状批评:《送鬼篇》通过对巫术活动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迷信和愚昧现象。诗中描述了人们对鬼神的恐惧和依赖,以及这种迷信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决策。这不仅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挑战。
  • 人性批判: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巫师行为的描绘,深刻地批判了人性中的贪婪和残忍。巫师利用人们的信仰进行敲诈勒索,这种行为反映了人性中的某些阴暗面,同时也暴露了社会上的道德沦丧和法律缺失。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与隐喻:《送鬼篇》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纸灰战屋隅”、“阴风泼窗洞”等,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使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主旨。
  • 反讽与幽默:王季珠在作品中运用反讽和幽默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迷信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例如,他通过描述巫师的神秘仪式,暗示这些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徒劳无功的,这种手法既辛辣又富有智慧。
  1. 文学价值
  • 文化价值:《送鬼篇》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社会风俗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阅读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思想价值: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批判精神。它不仅是对封建迷信的一种否定,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和探索。这种思想价值对于当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送鬼篇》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古诗,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相关推荐